中新网6月13日电(欧阳楠) 6月13日是中国第四个“文化遗产日”,各地日前已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纪念活动,从表彰授牌、文化论坛到遗产展演,各具特色、精彩纷呈。但在共迎遗产日的同时,一个问题又再次拷问着我们,如何保护文化遗产,如何延续中华文脉?
要文物也要传承人
高尔基说:“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,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”。
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不仅有延续千年的文物遗产,还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。皮影戏、二人转、泥人张、杨柳青年华……正是这些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存在,中华文明才能代代相传,连绵不绝。
但现实是,人们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物品的发掘与保护中,却忽视了对这些“活人”的关怀。于是,资金短缺、后继无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“人亡艺绝”的困境:
“辽南皮影”传人张永夫病倒在床后,曾被迫先后两次出让大批皮影,去世后还留下两万多的债务,收藏多年的3000多件珍稀清代“影人”一度面临散佚危险;“东北二人转”5个国家级传承人之一的李秀媛作古后,观众耳熟能详的60多部二人转剧目也随之入土,只留下视频3部……
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市场价值,把传统的“文化瑰宝”推向市场,或许是解决艺人尴尬处境的一个突破口。辽宁凌源皮影有千余年的历史,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为了更好地保护皮影艺术,解决艺人的生存困境,该市委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《凌源皮影保护与产业开发规划》、《凌源培养皮影戏曲艺术传承人奖励办法》等文件,有力推动了凌源皮影的传承保护和产业开发,涌现出了城乡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、张佐飞皮影艺术工作室等皮影文化企业14家,演出班社13 家,皮影从业人员2000多人,皮影产业年销售额达500余万……在最大限度保持该文化遗产本来面目的同时,适当融入时代因素,使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了新的发展。
养鱼更要养活鱼
长期以来,人们习惯于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、整理、拍录看作是保护,事实上,这只是“博物馆式”的保存。
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,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。但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如所言,“如果政府越俎代庖,反客为主,取代了传承人,不但会影响到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,同时也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、民间性与真实性,使民俗变成‘官俗’。”
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“活鱼”,保护方式主要是“养生”,而不是只保护“鱼干”。活鱼要在水中看,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“活鱼”来说,民众就是“水”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,政府不能唱“独角戏”,而是要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,在活态传承中保护,“只有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,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,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护”。
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,应以法律、教育的方式尊重各族人民的文化,让各族人民、尤其是年轻人建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。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展览,开设剪纸、捏泥人及民间传说、民间舞蹈等文化遗产课程,机关、企业及社区可以利用展板,介绍文化遗产知识等等,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之水中畅快游弋,健康